如何鉴别山参?仙草堂养生专家解答

发表时间:2012/12/22 12:00:09 | 文章作者:admin

山参鉴别 
       野山参的生态环境,使其形成了明显区别于栽培人参的植物外观特征。生态环境包括森林小气候,土壤特性,坡向和坡度,森林郁闭度和伴生植物,以及毫不移动的原地性。在这种生态环境中生存年限越长,野山参的野性越足,外观特征越是鲜明可辨。野山参长在大自然中,没有人工控制干扰,长得千姿百态,形状各异,它的形状特征,有些是广泛的个体差异无从把握,有些差异却很有规律。现在野山参已经非常罕见了,但是山参的鉴别方法大多适用于现在定义的山参及趴货。在鉴别时都有借鉴意义。 
一、芦 和 艼 

    野山参的地上茎,叶、花、果,习称台秆。地下茎由芦和艼构成,分别习称“芦头”、“艼帽”,南方人往往重视它的长度,简单的以长短论优劣,忽视了它的具体细微的性状特征,它复杂多变,尤其是广泛的个体差异。 

(一)芦 

    野山参药材有别于其它许多中药材,最令人称奇的是地下茎芦头特长。长度可超过主根的一倍、二倍甚至三倍以上。业内人士以奇异的目光给予许多关注,外行人更是兴趣盎然,过目不忘,认为它是最本质的性状特征,不少商业人士似懂非懂,顺势骑驴唱戏,振振有词告诉顾客“芦头越长,年限越老”。果真如此?有待于详细了解它的性状特征。 
芽胞 

    也称越冬芽,生于地下根茎顶端,呈乳白色。整个芽胞由大、中、小三枚半椭圆形的鳞片抱合而生,是翌年地上部分茎、叶、花序的雏体。芽胞大小与根部发育势头强弱相关,主根粗、芦头粗短的人参其芽胞均粗大,一般根和一般芦头的芽胞较小。 

    当年七、八月间芽胞开始生长,到植株枯萎前迅速增大。当年所形成的芽胞不经低温阶段是不能出土的,芽胞的这一特性叫芽胞的休眠期。完全发育的芽胞经过冬季休眠期,每年春天萌动出土长成植株。一旦芽胞形成以后被破坏,春天不能出上,地上部分就停止生长一年,但人参并不死亡,激发茎痕处的凸状潜伏芽萌动,从旁再生芽胞,养精蓄锐,过几年还会“转胎”,破土出苗,这正是人参极具顽强生命力的奇特之处。 

  潜伏芽 

    长在每个茎痕外侧,常生有1个或几个呈乳头状突出的潜伏芽,有的则不太明显而小于粟米,有的则较明显大如草芽,有的方向朝上,有的朝向左右。潜伏芽遇刺激会长出艼须或再生芽胞。 

  芦碗 

    每年地上茎于秋季枯萎脱落,残留茎痕,四边隆起,中间凹陷,形如“碗”状,习称芦碗。 

    野山参的芦碗四周隆起的边缘是垂直的,因为它在森林里直立而生,芦头每年向下收缩,因垂直牵拉的影响,造成芦碗边缘成垂直形状。芦头顶端1、2个芦碗较圆,第3、4、5个芦碗被主根的收缩拉挤而形成扁形,呈牛鼻子状。 

    一般来说,够年限的野山参“芦碗紧密相互生”,芦碗之间的距离很小,左右间生,排列整齐。而籽货、趴货的芦碗粗大而间距宽疏。 

    栽培人参一般可根据芦碗的数量初步判断出参龄的长短。理论上可以认为一年长一个芦碗,六年长六个芦碗。野山参二马牙、草芦、竹节芦品种,芦碗清晰 

可数。大马牙、线芦品种很可能10年只长三四个芦碗,在芦碗数上很难看出它的准确年限。 

  马牙芦 

    典型野山参的芦头,呈结节状,自上而下大致可分三段,分别为马牙芦、堆花芦、圆芦,三段之间并无明确的分界标志,仅是就芦头整体而言,依稀可分。 

    芦头最上部较大的芦碗,呈马牙状、粗大清晰,一般可数至7、8个芦碗,组成一段芦头习称马牙芦。 

    马牙芦有两个品种:大马牙、二马牙。 

    大马牙:芦碗硕大,芦碗数不多,约四五个,芦头粗短,往往相配的圆芦短而不明显。多数野山参芦头修长苗条,唯它短粗墩壮,主根虽然粗健,但支腿多,支棱八叉、常呈笨体,不太讨人喜欢。大马牙品种生长旺盛,抗病力强,增重快。 

    二马牙:芦碗比大马牙略小,从顶端第一个芦碗数至7、8个马牙,形体逐个缩小,排列整齐有序,外形俊秀优美,主根多呈短横体,东北山区赞美野山参的歌谣“芦碗紧密相互生”主要描述二马芽品种特征。二马牙圆膀圆芦,抗病力强,但增重较慢,没有大马牙的粗胖体态,尤显纤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