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学者对灵芝的科学认识

发表时间:2012/6/7 15:28:02 | 文章作者:admin

古代学者对灵芝的科学认识

我国古代学者对灵芝的生物学特性已有了一些科学的认识。《列子》一书中说:“朽壤之上有菌芝者”;东汉王充在《论衡》中指出:“芝生于土,土气和,故芝草生”;陶宏景亦指出“紫芝乃是朽木上所生,状如木栭”。这些论述均指出,灵芝生长于“朽壤”或“朽木”之上,且需要适宜的生长条件。

《抱朴子·仙药篇》在描述灵芝时说:“赤者如珊瑚,白者如截肪,黑者如泽漆,青者如翠羽,黄者如紫金,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,大者十余斤,小者三四斤”,以较为准确地描述了灵芝子实体的颜色、外观特征和重量。

《礼记注疏》的“无花而生曰芝栭”; 《尔雅注疏》的“三秀(芝别名)无根而生”以及《本草纲目》的“一岁三华瑞草”、“六芝皆六月、八月采”的论述均指出,古代学者已认识到菌类有别于高等植物,没有根、茎、叶分化,一年可多次采收。

关于灵芝药食兼用的特点,有许多论述。东汉王充在《论衡·初禀篇》中说:“芝草一岁三华,食之令人眉寿庆世,盖仙人之所食”。李时珍指出:“昔四酷采芝,群仙服食,则芝菌属可食者,故移入菜部”。陶宏景亦指出:“凡得芝草,便正尔食之,无余节度,故皆不云服发也。”苏敬则认为:“芝子难得,纵获一二,岂得终久服法也。”从这些论述中可看出,古人已知灵芝的养生、保健、延缓衰老作用,但由于古代较难采到天然灵芝,因而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。

古代学者批判有关灵芝的错误观点

包括《神农本草经》在内的一些中医古籍中有关灵芝的论述均存在一些错误观点,一些著名的古代学者对此加以评论和批判。如苏敬针对《名医别录》中“赤芝生霍山,黑芝生衡山,青芝生泰山,白芝生华山,黄芝生嵩山”的论点,提出“以五色生于五岳。诸方所献白芝,未必华山,黑芝又非常岳”,实际上是针对按五行学说,以“五色”配“五岳”,划分灵芝的产地持不同意见。这与现代研究结果一致,我国野生灵芝并非仅生长在五岳,可广泛分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。在《本草纲目》中,李时珍对按“五色”、“五行”区分灵芝的气味提出了不同见解,认为“五色之芝,配以五行之味,盖亦据理,未必其味便随五色也”。更为重要的是,李时珍在其著作中批判了古代对灵芝的迷信观点,指出“芝乃腐朽余气所生,正如入生瘤赘。而古今皆为瑞草,又云服食可仙,诚为迂谬”。根据现代研究结果来看,这些论点是完全正确的。此外,《本草纲目》中菜部芝栭类诸芝的附图则更为形象、准确。